你的位置:尊龙有多红 > 新闻动态 >

如果历史能倒带,张发奎是否真能与朱德并肩成为元帅之首?

发布日期:2025-06-24 15:16    点击次数:117

大家有没有想过,这历史要真能像视频一样拖动进度条,会发生多大的翻天覆地的变化?

1955年,十大元帅授衔,那可是轰轰烈烈的大场面,全国上下都激动得直跺脚。

可你敢信?就在无数人目光聚焦的时刻,香港那头张发奎悄么声地冒出一句话——要是我当年选对队伍,这元帅之首的位置,还不得轮到我?

哟嚯,这话一丢出来,不水花四溅都怪了!

有人直呼内行,也有人摇头说“想啥呢老张”。

但究竟是吹牛皮,还是有凭有据,张发奎这么一号人物,他说这些话还真不是空口套白狼。

别看他晚年混迹在香江,年轻时候,那可真叫风头无两。

说句带劲的,民国初年报童传单都快跑断腿,里面就有他张发奎的名字。

1911年武昌的枪声刚打响,他同龄的娃娃们还在追花蝴蝶,他就扛上枪,钻进革命队伍了。

随后广东陆军小学蹭蹭挂了学籍,又搭上革命党,名号同盟会员。

俗话说行行出状元,他这行,不是状元还真混不开。

可张发奎这人,还真不拘小节。

你要问他靠啥爬升的,这可真说不准。

有一点是实打实的,等他当上总统府警卫营营长,保护国父这个超级VIP,光是这层身份,就让不少人心里打鼓。

但风水轮流转,命运的齿轮从不手软。

1922年,陈炯明这位大佬本想拉小张进自家队伍。

还动用了师生情,大半夜送密信——“回头是岸”!

这话搁现在,就是“别犟了兄弟,快点来我这抱大腿”。

可张发奎瞅一眼,自个掂量掂量,笔一提写下八个字:难忘师恩,实难应允。

看似一页纸,实际上跟陈大帅彻底缘分尽了。

风暴来了。

陈炯明怒火中烧,二话不说就要围剿张发奎的部队。

换了别人估计腿软了,可这铁军英雄还真没“脚下抹油”。

据传那场仗打的时间,一根头发能撑断半年,士兵们在山林里跟陈家军猫捉老鼠,补给紧张到需要啃树皮就着露水儿。

就这样,这犟种最终还是熬走了“陈墙铁壁”,甚至小有胜利。

后来的剧情更带味。

1926年北伐,这一回他顶着十二师师长大帽子,和叶挺独立团手挽手一路杀进湖南。

推开地图看看,那真叫一攻再攻,火力全开。

醴陵、平江、汀泗桥……一路打出声望,吴佩孚都坐不住了。

再不久他又挥军南下,修水一带直接把谢鸿勋敲得找不着北,这得是什么样的统兵水平?

说到底,在国民党那堆人头堆里,他不缺功劳簿。

更妙的是,那会麾下人才辈出,贺龙、叶挺、林彪、陈毅啥的大牛后来全自己“独立门户”了。

归根到底,这阵仗搁谁心里不得美上天?

但,历史终归不是只拼拳头粗。

真正决定命数的,还是每个分岔路口的抉择。

张发奎的难题,就卡死在“跟谁混”。

1927年,蒋介石“快刀斩乱麻”,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用血开路。

国民党内部地动山摇,张发奎这会儿愣是怒了,彻底看不上蒋委员长的“杀兄弟谋私利”手法。

转身一考虑,他就被“更左派”看起来更有救国希望的汪精卫给收编了。

但咱说句玩笑话,人这辈子最怕“眼里有光,选错了人”!

张发奎进了汪精卫戏班子还没坐稳,发现老汪也开始狠杀共产党。

更巧戏剧性来了,就在夸张的两难之间,他既不想伤害跟自己情同手足的共产党人,又不能逆了新老大的指令。

可惜再一蛮横,结局就是“虽然心疼,但我还是得动手”。

真有点像网络段子讲的“理想很丰满,现实看人脸色”。

广州起义,他硬着头皮干了镇压。

可心说“杀兄弟心里也磕磕绊绊”,这道理搁谁都难堪。

不久南昌起义爆发后,周总理亲自找他,拉个人情牌劝他别再“刷错道具”。

理智一线,他拿不定主意,终究选了“维持现状”扛不住反骨。

说到底,张发奎本人认定自己就是个军人——只想好好做事,不问政治,是不是想低调都不行,历史推着他往前走。

跟着,天有不测风云,“九一八事变”一声巨响,日本鬼子打进东北。

全国沸腾,想必他内心也难平,连续请命想带兵抗日,蒋介石却死咬着“先安内”。

那滋味,怕是憋到肚皮都发酸。

直到淞沪会战,他才被允许正儿八经领兵杀敌。

那场战役,没啥好讲情面,基本是伤亡大、损失重,各家拼了命跟鬼子死缠烂打。

张发奎指挥部队打得狠,拼得也狠,守阵地退无可退,誓死不让鬼子舒服。

武汉保卫战也一样,纵使局势再难看,他也没怂过。

只能说,骨子里的那股铁根子,没人敢质疑。

可惜呀,英雄到头,却要看命,也看队伍。

抗战一结束,蒋介石开始重新争权夺利,内斗升级。

张发奎本就多次与老蒋不合,这下变成了鸡肋人物,官是给你发,权一丁点都不给。

你以为还能再成啥气候?

压根成了个定时炸弹似的闲职安抚对象。

1949年,国民党节节败退,蒋介石想临阵招回张发奎拼死一搏——可人家早就灰心丧气,拍拍屁股跑香港,靠边坐了,从此彻底退出权力争斗。

历史到这,都快拍成大戏了。

张发奎躲在香江,偶尔接受采访还不忘小抱怨。

“换做当年我投的是另一队,历史也许就会重写。”

你说这话是豪言壮志,还是隔着时光的自嘲,谁说得明白?

可别忘了,他口里念叨的“元帅之首”指的是啥。

每次讲到这个,弹幕都要刷“朱德”。

这位才是真正的元帅之首,敢为人先。

翻旧账——辛亥革命护法护国,滇系大将崭露头角,想当年在滇军数一数二。

更早年踢开仕途铁饭碗,跑德国学真本事,认准中国共产党的根,始终和党和人民站在一起,打江山、打天下,每一步走得都稳稳的。

“南昌起义第一枪”那响声,还回荡在历史云雾里。

后面一连串的转型——井冈山会师、率众建立红军、抗战、解放,哪一项不是中国革命史册上写得最粗、最亮的行数?

最关键的,是朱德选择的队伍一直站在人民这边,这也是那个年代怎样评定元帅地位的重要因素。

再来,朱德不是只会打仗的“武夫”。

政治上坚如磐石,为了理想和信仰,宁肯丢掉既得安稳,去德国追寻救国之道。

让多少人汗颜?

也正是他百折不挠、始终信步于正确阵营,这才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继续发挥巨大作用,一茬又一茬地把国防建设推进。

要说张发奎和朱德之别,聊得再多也指向一点:一个虽然战功赫赫,可内心始终纠结“我是军人还是政治人”,选边站队反复拉扯,最终两手空空,泯然众人。

一个则从头到尾铁了心地和人民站在一起,无论风吹雨打、刀山火海,终究站上了最高荣誉的顶峰。

爱操心的网友或许又要问,要是真让历史掉头跑,张发奎跟着共产党南征北战,最后能成大元帅吗?

这啊,历史归历史,不归假设。

光靠“战斗力”不等于能当元帅,领导阶层看重的是个人抉择与集体命运捆绑在一起时的决心,还有无论任何风雨都守得初心如磐的信仰。

张发奎可惜的,恰恰是走到关键时刻瞻前顾后。

就像打牌,牌面不错,可每次该下狠手总犹豫,输得不明不白,反而自个心里堵得慌。

而今提起那句“元帅之首本当我也能当”,其实是一种英雄迟暮的无奈吧。

毕竟人老了,爱回忆。

人更老了,喜欢如果。

时光不会倒带,历史不会倒流,张发奎即使再惋惜,也是过往云烟。

那些率先登顶历史巅峰的人,终究是顺应了大势,扛起了沉甸甸的责任。

不管当年张发奎怎么想、怎么说,真正的“伟大”,从未只靠勇武和功绩,更要看在大风口浪尖时能不能做出正确决定。

你觉得,要是多给张发奎一次选择机会,他会踢开顾虑,和人民一道,走上元帅的宝座吗?你怎么看这段历史的分岔口?留言聊聊呗,咱一起琢磨琢磨。

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,推动社会和谐发展。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,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。